当前位置:爱去小说下载站搞笑及短文健康保健类 → 阅读内容

甲型H1N1流感的咨询问题知识解答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09-10-8 23:45:00
最新“甲型H1N1流感”公众咨询问题解答(来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

随着甲型H1N1流感疫情在内地的蔓延,甲型H1N1流感已逐渐深入影响人们的生活,那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预防呢?哪些预防措施是有效的呢?以下为甲型H1N1流感的11个必备常识。  

  1.什么是甲型H1N1流感? 


  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病毒为A型流感病毒,H1N1亚型猪流感病毒毒株,该毒株包含有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断,是一种新型猪流感病毒,可以人传染人,严重的会导致死亡。症状和其它流感类似,一般是高热、咳嗽,浑身没力气。 


  2.它是如何传播的? 


  通过感染者说话、咳嗽或打喷嚏等方式将病毒散播到空气中,易感者吸入后就会被感染。人群拥挤、空气不流通的公用场所传播最快。还可能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玩具、茶具、餐具、毛巾等方式间接传播,通过手接触最多,所以要勤洗手。 


  3.什么人更容易感染? 


  和普通流感不同的是,H1N1流感主要攻击群体是25岁-45岁的青壮年。另外,慢性病患者和孕妇的自身抵抗力低,也要多加防护。 


  4.能吃猪肉和猪肉制品吗? 


  现在监测到的病毒是禽流感、人流感和猪流感病毒基因片段的混合体,所有的患者都没有和生猪的接触史,而且在生猪当中也没有分离出这种新型的变异病毒。A(H1N1)型流感病毒害怕高温,猪肉加热至71摄氏度,就能杀死猪流感病毒。所以煮熟了的猪肉可以放心吃,不会感染的。 


  5.甲型流感会持续到什么时候? 


  目前,重灾区墨西哥、美国,死亡人数还在刷新,日本、中国内地也陆续爆出来病例,还不好预估会持续到什么时候,只有加强防控先。世卫组织警告称,甲型H1N1流感将会进一步传播。 


  6.目前有没有疫苗? 


  目前只有用于猪的疫苗,专门用于人的,还在研制中,世卫组织预估7月中旬可能会问世,主要是病毒很难“留种”。普通的抗流感疫苗对H1N1没什么作用。另外据专家估算,在最佳条件下,如果制药厂商开足马力批量生产,一年将能制出近50亿支病毒疫苗。 


  7.戴口罩有用吗? 


  此次H1N1主要就是靠飞沫传播。所以戴口罩还是有用的。尤其在地铁、车站等人群密集场所。但普通口罩也只是“拦截”,不能“消灭”。目前,专家正在研制专用的“防流口罩”。 


  8.需不需要吃什么药来预防? 


  一般不太建议吃药。多吃药不如勤洗手。而在还没有疫苗的情况下,确诊的被感染者主要吃达菲和瑞乐砂两种药。达菲是一种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对病毒可能有抑制作用,剂量75mg/d,疗程5天,儿童慎用。而若出现细菌感染可使用抗生素。 


  9.坐公交车安全吗? 


  一般尽量避免搭乘封闭、拥挤的交通工具。实在要坐,最好将车窗打开,保持空气流通,降低病毒密度,但最好还是少接触人群多的场合。 


  10.有点感冒发热,会不会是得了甲型流感? 


  其实不要太担心。专家指出,每年的这个季节咳嗽、感冒的患者都不少,别把季节性感冒当成甲型流感。当然最关键的是,有没有到过疫区,接触过疑似病人?如果没接触过,可能只是普通感冒。如果有接触过,就要及时去看医生,主动说明情况。如果在家烧得特别厉害,自己吃药喝水都不管用,也要去看医生。 


  11.得了甲型流感怎么办? 


  发病最初72小时是最佳救治期。所以千万不要大意。上网多看疫情信息,看看有没自己坐过的航班、车次等。发热感冒咳嗽的,都要提高警惕。及时主动去看医生,该观察的观察,该隔离的隔离,好好配合。    



  
小资料: 

  2009年3月底至4月中旬,墨西哥、美国等地接连暴发甲型流感病毒疫情,迅速被人们冠以猪流感的称谓。一些国家的政府甚至考虑限制猪肉贸易。世界卫生组织4月30日宣布,从当日起,该组织不再使用猪流感一词指代当前疫情,而开始使用“A(H1N1)型流感”一词。中国卫生部4月30日发布2009年第8号公告,将原人感染猪流感改称为甲型H1N1流感。
(来源:卫生部)

1.症状方面 
1)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后会有哪些表现? 
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后的症状与普通人流感相似,包括发热(腋温≥37.5℃)、流涕、鼻塞、咽痛、咳嗽、头痛、肌痛、乏力、呕吐和(或)腹泻。 
可发生肺炎等并发症。少数病例病情进展迅速,出现呼吸衰竭、多脏器功能不全或衰竭。患者原有的基础疾病亦可加重。 
参考: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试行版第一版)》。 
2)如果出现流感样症状,如感觉身体不适,发高烧,咳嗽和(或)喉咙痛,应该怎么办? 

?向医院或当地卫生部门报告,并及时到当地设有发热门诊和感染性疾病科的医院就医确诊。 
?减少与其他人的接触:使用口罩,或与其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 
?尽可能呆在家中,不要上班、上学或去人多的地方。 
?休息并大量饮水。 
?咳嗽和打喷嚏时用一次性纸巾掩住口鼻,并适当处理用过的纸巾。 
?经常和彻底地用肥皂和水清洗双手,特别是在咳嗽或打喷嚏之后。 
?寻求他人帮助来处理需要与其它人接触的家务活,比如采购东西。 2.检疫隔离方面 

1) 什么是密切接触者?
密切接触者是指在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情况下接触传染期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人群,具体包括:诊断、治疗或护理、探视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人员;与病例共同生活或有过近距离接触的人员;或直接接触过病例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或可能暴露于病例污染的环境或物体的人员等。 
在判定密切接触者,分析其感染发病的可能性时,要综合考虑与病例接触时,病例是否处于传染期、病例的临床表现、与病例的接触方式、接触时所采取的防护措施,以及暴露于病例污染的环境和物体的程度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以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2) 针对密切接触者的措施是什么?
根据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初期、流行高峰或流行后的不同阶段,针对密切接触者的措施可适时作出相应调整。 

?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实行属地管理,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实施。 
?根据实际情况,对密切接触者进行指定场所集中医学观察或居家医学观察。 
?医学观察期间是指密切接触者与病例或污染物品等最后一次接触之日起顺延至第7天结束。 
?密切接触者的主要管理措施包括:登记并进行7天医学观察;尽量减少外出活动;疾控机构负责对密切接触者进行随访,每日测量体温和健康询问,做好登记。居家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及同居所的人员不得外出,集中观察的密切接触者应保障分室居住。 
?医学观察开始前,专业人员要向密切接触者说明医学观察的依据、期限及有关注意事项;告知负责医学观察的医疗卫生机构及相关人员的联系方式;做好科普知识宣传,包括甲型H1N1流感的临床特点、传播途径、预防方法等信息。 
?医学观察期间,密切接触者如出现急性发热或呼吸道症状,在采取有效防护条件下,应立即送定点医疗机构进行隔离治疗、采样和检测,并对与其有密切接触的全部人员进行医学观察。如密切接触者排除甲型H1N1流感,与其有密切接触的全部人员解除医学观察。 
?医学观察期满,如密切接触者无异常情况,应及时解除医学观察,并由负责医学观察的医疗卫生机构出具书面健康证明。 
参考: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病例密切接触者判定与管理方案(试行)》。 
3) 医学隔离和医学观察有什么不同?
“医学隔离”,指将传染病病人收留在指定的处所,限制其活动并进行治疗,直到消除传染病传播的危险。隔离治疗可以分为住院隔离、临时病室隔离和居家隔离。 
“医学观察”,又称为“留验”,是指在传染病最长潜伏期内,将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的密切接触者,收留在指定场所进行诊察、检验或采取其他预防措施。医学观察可以分为集中医学观察或居家医学观察。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必须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有关传染病的调查、检验、采集样本、隔离治疗等预防、控制措施,如实提供有关情况。其中,对甲类传染病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应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对疑似病人,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对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对乙类或丙类传染病病人,根据病情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控制传播措施。 
法律特别规定,对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的,可以由公安机关协助医疗机构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 
根据卫生部公告,我国已明确将甲型H1N1流感纳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3. 治疗及定点医院方面 
对于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如休息、多饮水、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等;及早应用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oseltamivir)和扎那米韦(zanamivir)等进行抗病毒治疗、中医辨证治疗及其他治疗。 
参考: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试行版第一版)》。 

4. 预防措施方面 
1) 对口罩有何建议? 
如果你没有患病,就不必戴口罩。 
如果你正患病,要戴口罩,尽量呆在家中,避免与人接触,保护好家人和他人。 
如果你正在护理病人,就应当戴口罩。 
所有口罩应经常清洗消毒。 
2) 怎样做好自我保护? 
采取一般流感预防措施防止感染。 

?避免与看起来身体不适和有发烧和咳嗽症状的人密切接触。 
?避免前往人群拥挤场所。 
?经常和彻底地用肥皂和水清洗双手。 
?咳嗽和打喷嚏时用手或纸巾掩住口鼻,用过的纸巾要立即丢进垃圾桶。 
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包括睡眠充足、营养膳食和坚持锻炼。